余其偉的高胡藝術
周凡夫
這場音樂會的主角既是余其偉,亦是他手中的高胡,但更應是余其偉 45 年來在高胡音樂的藝術追求與承傳上,與出席今場音樂會的聽眾分享的成果。
胡琴樂器是中國民族樂器的大家族,在可考的過千年發展歷史中,於不同年代和地域,按著不同需要,及結合不同地方文化特性,衍生出北方的京胡、京二胡、板胡,蒙古的四胡,河南的墜胡、四弦,南方的椰胡、高胡等不同胡琴⋯⋯高胡之名自然是因為其琴筒比二胡小,定弦較二胡高四度,且音色較二胡清洌高亢,在民族樂團中,更是胡琴家族中的高音樂器,為此,高胡樂曲亦多是歡樂明麗的音樂。
高胡歷史僅約百年
高胡的出現,可考的歷史僅約百年,那是自 1920 年代以來,司徒夢巖與呂文成師徒創製面世以來的事,及後歷經劉天一(1910—1990)、甘尚時等(1931—)高胡名家研發,到余其偉的繼續精進,高胡音樂的藝術表現與特性已有一定的變化。
高胡的創製,早年主要在於取代二弦地位,成為廣東音樂及粵劇的主要樂器,因而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,帶有廣東地方色彩韻味,這既是特色所在,亦是局限所在;似乎高胡便只是廣東音樂和粵劇的樂器,在藝術上的表現力亦難與二胡及其他民族樂器相比。
但在更多胡琴演奏家的投入研發下,為高胡創作的新曲層出不窮,加上演奏技法及樂器的改進,現今高胡音樂在藝術的表現上已有更大的擴展。在這場音樂會中安排的十多首樂曲中,既有傳統改編的,亦有原創的;既有獨奏、小組演奏,亦有和大樂隊聯手演出的協奏曲等大型體制的作品,在余其偉及其高足的演奏下,更可見出已形成了余其偉獨特的高胡藝術特色。
渾然忘我哲理境界
余其偉的高胡音樂,一方面將廣東音樂中靈巧生動、活潑生氣的特色保持,而在音色上則增添上抒情華麗的動人色調,成為一種「時代性」的格調;另一方面則從中國傳統音樂崇尚神韻及風骨的追求,藉著不同作品,將高胡音樂帶入富於詩意及幻想的意境中;由此進而更將高胡音樂提升進入帶有哲理思維,沉厚的致遠境界。
可以說,在余其偉弓弦的拉奏下,夾於大腿間的高胡琴筒奏出來的樂音,表現力和表現效果得以大大擴展,已不再局限是姓「粵」的了。即使是廣東人耳熟能詳的廣東音樂旋律,在余其偉的高胡演奏出來的廣東韻味沒變,但欣賞時亦當不難從中感受得到這種韻味被提升了,很自然地能讓欣賞者進入一種渾然忘我的哲理性境界中,這可是以往高胡不易達到的事,故當可視此為余其偉數十年來在高胡藝術追求上所取得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