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樂季

顯示月曆
音樂會一覽

愛回家-粵樂越樂

日期/時間
23/6/2018 (六) 晚上 8:00
24/6/2018 (日) 下午 3:00 (門票將於2018年6月8日起於城市售票網發售)
地點
香港文化中心劇場
票價
$200, $260
演出者
喉管   盧偉良
七律秦琴、唐・阮咸 阮仕春
環保高胡、椰胡 黃樂婷
木琴  錢國偉
高胡  楊健平
備註
節目統籌 盧偉良

粵韻飛揚 代代傳承

過往樂季的「粵樂情懷」與「粵樂新秀」音樂會口碑載道,門票火速售罄。這次的演奏組合融合傳統與創新的風格,讓觀眾重溫昔日粵韻之餘,更有耳目一新的感受!樂團樂器研究改革主任阮仕春,將以七律秦琴主奏《傳統小曲聯奏 - 紅塵醉》,及以唐・阮咸奏響《三寳佛 - 擔梯望月、和尚思妻、掃經堂》,呈現傳統廣東樂器的獨特音色和個性魅力。少年胡琴演奏家楊健平,將以高胡獨奏廣東小曲《鳥投林》,攜手擔當粵樂傳承新力軍。

演出曲目

小合奏 聞雞起舞 呂文成曲 盧偉良編曲


椰胡獨奏 秋水龍吟 傳統樂曲


喉管獨奏 絲絲淚 王粵生曲 盧偉良編曲


高胡獨奏 鳥投林 易劍泉曲


木琴獨奏 驚濤 陳文達曲


七律秦琴主奏 絲竹拍和 傳統小曲聯奏 - 紅塵醉 外江小曲 阮仕春串譜


唐・阮咸主奏 絲竹拍和 三寳佛 - 擔梯望月、和尚思妻、掃經堂 傳統粵樂小曲 萬靄端串譜 阮仕春整理


高胡獨奏 妝台秋思 古曲 李助炘編曲


合奏 太平山下不夜城 (選自《四季》:夏之夜) 彭修文曲


樂隊與即興五架頭 紅色雙星恨 廣東音樂 盧偉良編曲



先行增值

中國音樂的「家」在哪?

周凡夫

這兩場以「愛回家」為題的音樂會,首場「鄉音鄉情」和次場「粵樂越樂」的名字,已說明了兩場音樂會內容的分別,在於後者立足於香港所在的「粵文化」的音樂,前者則是在「粵文化」以外的樂曲,可說是分別來自不同地域的音樂,而「愛回家」的「家」,當然是指中國音樂的「家」了,那麼,中國音樂的「家」在哪呢?

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,亦是組成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,是確認自我身份的重要元素,要找尋中國音樂的「家」的所在,也就要回歸到中國音樂的文化,中國音樂的傳統去找了。

傳統音樂是「家」之所在
其實,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,隨著新的人文科學,如人類學、社會學、民族學等在西方興起,文化的概念亦出現變化,為文化所下的定義,層出不窮。至於在中國,早於西漢時已有文化一詞,指的是文治教化、禮樂典章制度。到十九世紀末,西方「文化」一詞才經由日文轉譯傳入中國,含意有三:

一、與「文明」同義;
二、狹義是單指觀念形態等精神方面的內容;
三、廣義則包括精神與物質兩方面的內容。

「文化」其實便是一個內涵不明確而外延不確定的模糊概念,今日「文化」一詞多採用更廣泛的概念:人類在生活過程中創造的一切,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。作為文化現象的中國音樂,亦因為歷史的發展過程,生活形態的變化,形成不同的形態類別,一般可分為:

一、宮廷音樂、
二、民間音樂、
三、文人音樂、
四、宗教音樂、
五、中國新音樂。

相對於第五類二十世紀前後受到西方音樂影響而形成的「新音樂」而言,前四類可視為「中國傳統音樂」,亦可以說是中國音樂的「家」之所在。但中國幅員廣大,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,各有不同民俗文化風情,中國傳統音樂也就因不同地域的文化而形成不同風格面貌的音樂,中國音樂的「家」亦變得極為多元多彩了。

民間音樂概分五大類
第一類宮廷音樂已失傳,文人音樂和宗教音樂都可說是中國音樂的「家」之所在,但內容和發展便遠遠不及豐富的民間音樂,單以類別而言,中國民間音樂一般可概分為五大類:

一、民歌:長於抒情,旋律優美,與語言、生活關係緊密,不同地域,不同民族有不同襯詞和風味的民歌。
二、說唱:亦稱曲藝,長於敘事,曲調與方言生動結合,突出語言的音樂性,是文學、音樂、表演藝術的結合。
三、歌舞音樂:具有強烈節奏,旋律多熱鬧愉快,兼具抒情、敘事成分,與舞蹈結合,具有鮮明動作性。
四、戲曲音樂:是組成戲曲的重要部分。將抒情敘事,及有著舞蹈的鮮明節奏等特點貫穿而成。戲曲音樂形成,吸收融匯了歌樂、舞樂、說唱和器樂,可說集中國民間音樂之大成。
五、器樂:以樂器本身的音色、演奏法、音域、配器效果等將感情發揮,不受歌詞限制,在形式結構上能有著複雜變化。

民間音樂七大文化圈
這五大類的民間音樂,依附著不同地域、民族的不同民俗文化風情,不同的生活習慣形成不同的風格,中國音樂的「家」,也就因不同地域而形成不同的面貌。如按傳統的文化圈來劃分,可分為七大文化圈,中國的民間音樂亦可按此而區分為七大風格,各具不同特色:

一、東北文化圈:滿族和漢族的民俗交融,音樂風格多強烈厚重,包括吉林、黑龍江、遼寧北部及內蒙古東部。
二、遊牧文化圈:民風粗獷強悍勇武,音樂風格同樣粗獷遼闊,包括遼寧、河北、陝西三省北部、內蒙古大部、寧夏北部及新疆。
三、黃河文化圈:中國傳統文化之腹地,音樂悠遠質樸。東始自黃海,南達秦嶺、淮河,西至青海湖東,北抵長城。
四、長江文化圈:雅致精巧秀美為特色,音樂風格以柔美婉約見勝。幅員包括秦嶺淮河以南,西藏至青海高原東側。
五、青海文化圈:以藏族風俗和藏傳佛教色彩為特色,音樂帶有佛教的神秘色彩,包括青海、西藏一帶。
六、雲南文化圈:雲南及貴州眾多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域,文化與風俗亦隨民族之不同而變得豐富多姿,音樂風格富於色彩。
七、閩台文化圈:不少中原古代風俗文化現象仍得以保存,音樂風格活潑明快為主,包括廣東、福建、台灣。

「愛回家」帶來特別共鳴
在近百多年來西方文化的衝擊下,中國的民間音樂亦隨著地域文化因生活改變而變化,加上不同文化圈的文化接觸增加亦開始變得有點模糊了。在這種情況下,不少作曲家將不同地域的民間音樂中的特色作為創作的素材,由此反而能將不同地域的民間音樂的特點保留下來。為此,音樂儘管一如其他事物的傳統一樣,隨著時日推移而不斷變化,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特色仍然得以承傳下來,讓人仍能感受得到回「家」的感覺。

這兩場以「愛回家」為題的音樂會,演出的音樂仍保存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,但更重要的是,擔任獨奏或主奏的演奏家,都和所奏樂曲的土地具有「家」一樣的密切關係。也就是說,這兩場音樂會的焦點不僅在於「家」,還有更重要的「愛」,這兩者能緊密結合,音樂才會更動聽,更動人,讓人產生特別的共鳴。

對「家」的音樂產生特別的共鳴,是對自我身份獲得認同的反應。文化一直是確認自我身份的重要元素,作為文化重要一環的音樂,更是世界各個民族自我確認的基礎,作為中國人能對中國音樂的「家」的所在有所認識和了解,必然有助於對自我身份的認同,從而在人生之路上,尋得安身立命之所。